《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呼声越喊越响,要求学生加大阅读量、加强语言积累的同时,语文教师们有必要先静下心来与文本亲近,去深入地细细品味。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以文为本,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展开亲密对话。
以《不合群的小蝌蚪》为例,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我从其中的一句话中看似不起眼的关键词入手:“我发现有只小蝌蚪孤零零地在游,好像在跟那些成群结队的小蝌蚪闹别扭似的。”是什么情况使小作者以为它们在“闹别扭”?为什么又加上了“好像”一词?同学们纷纷在文中寻找答案:“永明很快找来一根细树枝,小心地把那只孤独的小蝌蚪拨到蝌蚪群中。不料,那只小蝌蚪又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游到一旁去了。”“我又一次把它拨进蝌蚪群里,可是,过了一会儿,它仍旧从队伍中钻了出来,自个儿悠闲地游来游去。”两次“拨”都没能让小蝌蚪回到群体中,它独处时又那么“悠闲”,说明没有“闹别扭”,而是确实不喜欢和大家相处。我适时让学生说说一个人“悠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并让学生说说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悠闲”形容,加深理解。同时,学生们也能很快找到其它关键词:“钻”,是自己强硬地想出来,“仍旧钻出来”,留都留不住。通过学生的这一发现,可以让他们进一步品味作者用到的两次“拨”:什么情况下要“拨”?你也来试试这个动作,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一问,使学生对小作者的爱心之举有所领会,并借机再找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文本内容,从而使学生们受到了教育。在细细品味文本的词句中,学生们与文本相知,亲密对话,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
亲近文本,就要以文本为范例,从中学到方法、悟到精妙,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
一、有理解,才会运用
《曼谷的小象》一课,景美,象美,人更美。而第一段中的景美又为全文作好了美的铺垫。“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这一段中,理解“点缀”一词,对感受景美有很大作用。在教学中,我问学生:“课文上说‘点缀着野花’,这个‘点缀’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这样(到黑板前解说):这黑板好比是那片草地,上面从这边到那边,密密麻麻地种满了花。‘点缀’是这样的吗?”学生回答:不是。“那就是在草地上从这边到那边整整齐齐地种了一行,是吗?”也不是。那‘点缀’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有学生举手)于是,我请学生在这片草地上(指黑板)给点缀一下。学生在黑板上无规则地画了一些小圈儿,我边指着学生画的小圈边问:有的地方多一些,有的地方少一点,有的地方密一些,有的地方稀一些,没有什么一定的规矩。这就是点缀吗?学生一致肯定。这样,同学们对这里的美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接着,我又请他们用上这个词自己来说一句话:“夏夜,那一颗颗亮闪闪的星星点缀在夜空,像在对我眨眼睛呢。”“我新买的裙子上,点缀着一些小花图案,好看极了,我真喜欢。”……在学生的日记中,我还发现几个学生居然已经会活用“点缀”,语言积累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二、有发现,才能创造
对文本要深入挖掘,让学生在发现中创造。《一定要争气》一课,童第周不但自强不息,而且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学到为中国人争气这一内容时,我抓住文本中“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的“震动”一词:震动什么意思?(初步理解)这件事指哪件事?为什么这件事会震动欧洲的生物学界?
学生们便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实验,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教授做了几年也没成功,而童第周却把它做成功了,影响肯定大得很;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从中国来的童第周却做成功了,怎不令人震惊?在此发现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往下接:怪不得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形容一下吗?把它写一写吧。
于是,同学们的创造又形成了课堂新的高潮:那些学者们正议论纷纷。一个年轻的生物学家摇摇头说:“真是让人难以相信,连教授都做不了的实验,让一个从中国来的穷学生给解决了,太不可思议了。”……一个老教授点点头,一个劲地说:“真是没想到,没想到,科学无国界,英雄出少年啊。”……
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去深入发现,怎会有这些妙语连珠!
三、有亲近,才有超越文本的阅读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品格,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让书本束缚了思想,既要遵循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新课标要求的“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学生个性”的体现。
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许多同学都表示喜欢孙膑或田忌,但也有两个同学说喜欢齐威王,觉得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不耍小心眼”、“大度直率,有帝王之相”。这说明如果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话,鉴赏阅读,必然会反映出个性化倾向,这种审美的多元性,就难免会超越文本的单一评价尺度,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的道理。显然,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学会了与文本对话的方法,才能使他们推而广之,运用到更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去,从而也使浏览的实效性得到保证。当然,教学对话的成功从本质上讲更少不了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先期”对话,因为“教材透”方能“教法透”。教师只有对文本重点、难点、亮点、要点等做到深入领会和精准把握,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才能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一起诗意地徜徉、幸福地成长!
随机阅读
- [教育理论] 采用激励性教学方法,激活
- [教育理论] 好的课堂应该好在哪里
- [教育理论] 德国教师教育标准的理论依
- [教育理论] 灵活多变的方法让课堂教学
- [教育理论] 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要在“参
- [教育理论]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教育理论] 优化课堂结构 打造高效课
- [教育理论] 教育因爱而美丽
- [教育理论] 巧用文本留白,放飞学生想
- [教育理论] 教育叙事同样是教育成果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教育理论]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魅力
- [教育理论] 打开农村小学生心灵天窗的
- [教育理论]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教育理论]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
- [教育理论] 让幽默伴随课堂
- [教育理论]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 [教育理论] 追问,一种有效理答行为
- [教育理论] 谈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人
- [教育理论]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
- [教育理论]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 [教育理论]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
- [教育理论] 适当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
- [教育理论]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
- [教育理论] 注意习惯培养 提高综合素
- [教育理论] 运用“五大策略” 成就高
- [教育理论] 教师要做“牧者”不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