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已愈来愈显得重要。
那么,教师如何在当前新课标下,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现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这些方法都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为激发学生创新兴趣,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的问题难易适度,才会吸引学生的认知愿望,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引导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逻辑推理演说等,发挥学生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达到培养创新兴趣的目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充分展示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要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产生共鸣,给学生最大的视觉冲击,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并由此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轶闻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二、驾驭教学过程,畅通学生创新思维的渠道
数学知识本身是比较抽象的,通过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加工,通过学生拼摆、实验、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的眼、耳、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要驾驭好教学过程,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活用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把教材中的结论转化为问题情境,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变成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充分运用好教具,学具,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操作。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
2.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第一要引导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对于学生可独立操作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索,直至独立获取新知。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第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研讨,在合作中学会创新。合作研讨,即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间的协作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发现问题,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
3.创设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做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采用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方式,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在探索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学生常默认教师的评价。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因此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才能真正彻底改变学生“接受——模仿”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机阅读
- [教育理论] 灵活多变的方法让课堂教学
- [教育理论]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教育理论] 采用激励性教学方法,激活
- [教育理论] 优化课堂结构 打造高效课
- [教育理论] 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要在“参
- [教育理论] 巧用文本留白,放飞学生想
- [教育理论] 教育因爱而美丽
- [教育理论] 德国教师教育标准的理论依
- [教育理论] 好的课堂应该好在哪里
- [教育理论] 教育叙事同样是教育成果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教育理论]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魅力
- [教育理论] 打开农村小学生心灵天窗的
- [教育理论]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教育理论]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
- [教育理论] 让幽默伴随课堂
- [教育理论]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 [教育理论] 追问,一种有效理答行为
- [教育理论] 谈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人
- [教育理论]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
- [教育理论]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 [教育理论]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
- [教育理论] 适当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
- [教育理论]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
- [教育理论] 注意习惯培养 提高综合素
- [教育理论] 运用“五大策略” 成就高
- [教育理论] 教师要做“牧者”不要做“